昨晚,A股又爆出一颗大雷! 折腾了近一年的安通控股重组计划突然宣告终止中国一线配资网,4万股民集体傻眼。 今天开盘,股价直接跳水,盘中一度暴跌9%,骂声一片:“等了这么久,等来一盆冰水! ”“重组失败,股价又要回到1块? ”这家曾经年亏45亿、靠破产重组续命的公司,好不容易业绩回暖,却再次让投资者心凉。
安通控股昨晚的公告,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。 从去年6月放出重组风声,到如今突然喊停,这场涉及招商轮船、中外运集运等资产的资本大戏,最终以“谈崩了”收场。 公告里甩锅给“市场环境变化”“条款谈不拢”,但股民根本不买账:“一年时间谈不拢? 骗鬼呢!”
今天开盘,股价直接跌到2.68元,跌幅超过9%,市值一天蒸发超10亿。 评论区一片哀嚎:“成本3块5,套了两年,重组黄了,这辈子还能解套吗? ”“说好的招商局亲儿子呢?就这? ”
重组失败三大疑点:钱、权、行情
疑点一:价格没谈拢,谁在漫天要价?
这次重组的关键,是安通想通过发行股份,买下招商轮船手里的两块资产:中外运集运100%股权和广州招商滚装70%股权。 但双方卡在了最要命的问题——标的到底值多少钱。
有业内人士透露,中外运集运去年净利润约3亿元,而安通自己全年赚6亿,如果按15倍市盈率算,估值可能高达45亿。 但安通总市值才126亿,吃下这块资产可能要增发30%以上的股份。 招商轮船是否愿意被稀释股权? 安通又能不能扛住负债? 两边都在算计自己的账本,最终谈崩也不意外。
疑点二:谁说了算? 招商局内部打架?
安通现在的控股股东是福建省招航物流,背后站着招商局集团。 而招商轮船同样是招商局旗下公司。 按理说都是“自家人”,重组应该顺风顺水。 但问题就出在“亲兄弟明算账”上:中外运集运原本是招商轮船的优质资产,凭什么便宜卖给安通?
更微妙的是,招商局旗下还有中国外运、长航集团等一堆物流公司,内部资源错综复杂。 有传言称,这次重组触动了某些利益板块,导致招商局内部意见分裂。 “自己人扯皮,最后坑了散户。 ”一位股民愤愤不平。
疑点三:航运业寒冬将至?
今年集装箱运价就像坐过山车。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SCFI)从1月的2200点暴跌到5月的1800点,中东红海危机让航线成本暴增,而全球贸易需求却在降温。 这种情况下,招商轮船可能觉得现在卖掉资产不划算,而安通也担心高价接盘会拖累业绩。
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(BDI)近期更是跌到半年新低,航运板块集体躺平。 中远海控、宁波海运这些龙头股今年都跌了20%,安通想靠重组逆天改命? 难!
安通控股的故事堪称A股“作死教科书”。 2019年巨亏45亿,直接把自己玩到破产重整,最后被招商局捡了便宜。 最近两年业绩看似回暖:2024年净利润6.1亿,今年一季度赚2.4亿,同比暴涨371%。 但细看财报,全是隐患。
公司毛利率只有15%,远低于中远海控的30%;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60%以上,光是每年利息就要吃掉1个亿利润。 更离谱的是,账上现金才8亿,但短期借款高达22亿——这次重组失败,借新还旧的老套路还能玩多久?
安通的4万股东里,大半都是冲着“招商局重组”的故事来的。 去年2月股价跌到1.92元时,有人疯狂抄底:“招商局不可能不管! ”结果现在重组失败,这些人全成了高位接盘侠。
数据更扎心:A股过去三年共有127起重组失败案例,其中超六成发生在中小市值公司。 像安通这种总市值100亿出头的公司,重组成功率不到30%。 但散户就爱赌:“万一成了呢? ”
典型案例是2022年的ST实达,重组预期下股价连拉25个涨停,最后失败暴跌70%。 安通的股民,正在重复同样的剧本。
专家开炮:这些雷区一定要躲!
“重组股最大的风险,就是你以为它在第五层,其实它在地下室。 ”一位券商分析师直言。他列出了三大避坑指南:
看大股东实力:安通虽然背靠招商局,但只是集团物流板块的“边缘角色”,和招商轮船这种嫡系没法比;
看行业周期:航运业明显进入下行周期,这时候并购等于火中取栗;
看筹码分布:安通股东户数从3万暴涨到4万,说明散户越跌越买,机构早就跑路了。
更有律师提醒:如果重组失败前股价异动,可能存在内幕交易。 安通停牌前一周成交量突然放大,监管会不会查?
散户的绝望:割肉还是硬扛?
今天股吧里,有人割肉离场:“2.68元清仓,认栽! ”也有人死扛:“当年ST舍得都能翻身,安通有招商局兜底,怕啥? ”
但现实很残酷:安通当前股价比发行价(3.91元)还低24%中国一线配资网,且上市27年从未分红。 一位老股民苦笑:“这公司唯一‘稳定’的,就是套人。 ”
盈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